【胰臟癌早期難察覺?】症狀+檢查方法+存活率分析
胰臟癌被譽為「最沉默的癌症」,早期病徵往往不明顯,容易與腸胃問題混淆。當發現時,病情往往已屬中晚期。本文將深入解析胰臟癌的早期症狀、檢查方式、存活率及高危族群,並提供預防與健康管理建議,助你從日常生活中主動掌握健康狀況。
胰臟癌為何被稱為「隱形殺手」?
胰臟位於腹腔深處,負責分泌胰液協助消化及調節血糖。一旦出現癌變,腫瘤可迅速影響消化系統與代謝功能。由於胰臟癌初期多無明顯不適,或僅出現輕微腹痛、食慾下降,患者往往延誤求醫。
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資料,胰臟癌在香港十大癌症死亡原因中長居前列,患者五年存活率低於 10%。然而,若能於早期發現並進行手術治療,存活率可提升數倍。

香港胰臟癌的現況與趨勢
香港每年約有 600 名新確診胰臟癌個案,且多數患者年齡超過 50 歲。由於飲食西化、吸煙、肥胖及糖尿病盛行,年輕化趨勢亦逐漸明顯。
專科醫生指出,胰臟癌與生活習慣密切相關,定期身體檢查與高精準影像掃描(如 MRI 或 CT)是早期偵測的關鍵。
胰臟癌早期症狀與警號
胰臟癌的初期症狀多屬「非特異性」,但若持續出現以下情況,應及早求醫:
- 上腹或背部隱痛
- 體重急劇下降、食慾不振
- 膚色或眼白發黃(黃疸)
- 尿液呈深啡色、糞便顏色變淺
- 消化不良、腹脹或脂肪便
- 無故疲倦或血糖突然升高
醫生小貼士:
若家族中有胰臟癌、乳癌或卵巢癌病史,即使無症狀,也應定期進行影像掃描或腫瘤標記檢測。
胰臟癌檢查方法與篩查技術
目前常用的胰臟癌檢查方法包括:
| 檢查項目 | 主要用途 | 特點 |
| 血液檢查(CA 19-9) | 檢測腫瘤標記物水平 | 方便但非特異性,適合追蹤變化 |
| 超聲波檢查(Ultrasound) | 初步篩查腹部腫塊 | 無輻射、可快速進行 |
| 電腦掃描(CT Scan) | 評估腫瘤大小與擴散情況 | 成像清晰,常用於確診 |
| 磁力共振(MRI) | 檢視軟組織結構與血管 | 無輻射、對早期胰臟病變特別敏感 |
| 內窺鏡超聲(EUS) | 直接觀察胰臟內部結構 | 可配合細胞活檢以確診癌細胞 |
專業建議:
高風險人士(例如糖尿病患者、家族史者)可每年進行一次 MRI 或 EUS 檢查,以提升早期發現率。

胰臟癌存活率與治療前景
胰臟癌的整體五年存活率約為 8%–10%,但若於第一期發現並能手術切除,五年存活率可升至 40%–50%。
治療方式視乎病期而定,包括手術切除(如惠普氏手術)、化療、放射治療及標靶治療。近年亦有免疫療法的臨床研究,為患者帶來新希望。
高危族群與風險因素
以下群組為胰臟癌高危人士,應特別留意:
- 有胰臟癌或乳癌家族史
- 長期吸煙或飲酒
- 慢性胰腺炎患者
- 第二型糖尿病人士
- 肥胖或高脂飲食者
| 風險因素 | 建議檢查頻率 |
| 家族史/遺傳基因 | 每年一次 MRI 或 EUS |
| 糖尿病/胰腺炎患者 | 每 1–2 年一次影像掃描 |
| 一般成人(50 歲以上) | 每 3–5 年一次腹部影像檢查 |
預防與健康管理建議
- 均衡飲食:多攝取高纖維食物,減少紅肉與加工食品。
- 戒煙限酒:吸煙會令胰臟癌風險上升 2–3 倍。
- 控制體重與血糖:維持理想 BMI 可降低胰臟負擔。
- 定期健康檢查:透過 Welloft 預約專業影像檢查,及早掌握健康狀況。
胰臟癌風險評估體檢推介
- 體檢項目:胰臟癌風險評估
- 腫瘤指標19.9 (胰臟)
- 包括超聲波檢查、癌症指標
- 大腸癌風險評估、癌症指標、肺功能
胰臟癌常見問題(FAQ)
預防始於早一步,健康掌握在你手中
胰臟癌雖然潛伏性高,但並非無跡可尋。只要了解自身風險,定期接受檢查,就能在疾病發展前搶先一步。
透過 Welloft 平台,你可即時比較多間醫療機構的胰臟癌檢查方案,包括 MRI、CT 及腫瘤標記物測試,輕鬆線上預約,獲取專業健康顧問支援,開展屬於你的個人化健康防護計劃。
立即預約胰臟檢查,守護胰臟健康。
| 相關閱讀 |
|
延伸閱讀 |






醫療機構
體檢類別
體檢地點
與健康顧問對話
Engli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