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歲後癌症篩查指南| 5大高發癌症檢查+費用比較
隨著年齡增長,身體機能逐漸退化,癌症風險亦隨之上升。特別是40歲以上的中高收入人士,生活節奏快、壓力大、應酬多,若忽略定期身體檢查,可能錯過早期發現癌症的黃金時機。本文將為你整理 5種高發癌症的篩查方法與費用,並提醒你注意初期症狀與日常預防之道,助你在黃金年齡守護健康。

香港40歲後高發癌症統計|你屬高風險族群嗎?
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,以下幾種癌症在40歲後發病率明顯上升:
癌症類型 | 高風險族群 | 發病趨勢 |
大腸癌 | 男女皆有風險 | 50歲後急升,40歲起已有早期個案 |
乳癌 | 女性,尤其有家族病史者 | 40歲後顯著上升 |
前列腺癌 | 男性 | 45歲起應開始監察 |
肝癌 | 乙型肝炎、酗酒或脂肪肝病史者 | 亞洲人屬高風險群 |
肺癌 | 吸煙者、暴露空氣污染下 | 非吸煙人士亦有風險 |
5大癌症檢查方法、費用及體檢推介
癌症類型 | 推薦檢查方法 | 建議年齡 |
大腸癌 | ➡️ 大腸鏡檢查 | 40歲以上 |
➡️ 大便隱血測試 | ||
乳癌 | ➡️ 乳房X光造影(Mammogram) | 40歲以上女性 |
前列腺癌 | ➡️ 前列腺超聲波 | 45歲以上男性 |
➡️ PSA血液測試 | ||
肝癌 | ➡️ 腹部超聲波 | 有肝病史者 建議40歲起篩查 |
➡️ AFP血液測試 | ||
肺癌 | ➡️ 低劑量電腦掃描(LDCT) | 高風險人士 (如吸煙人士) |
大腸癌篩查|大腸鏡檢查
大腸鏡是檢查大腸癌最直接的方法,醫生會以內視鏡觀察大腸內壁,即時發現瘜肉或癌變組織,並可同步切除或取樣。適合有家族病史或大便隱血陽性者。雖然過程需清腸及麻醉,但準確度極高,是預防大腸癌的黃金標準。
- 體檢項目:1項
- 大腸內視鏡檢查
- 費用包括靜脈注射鎮靜劑費、活組織鉗、相紙報告連相片、醫生收費、手術室費、化驗費、儀器費、瀉藥及術前醫生診症費
HK$10,800
大腸癌初步篩查|大便隱血測試(FOBT)
FOBT是非入侵性的大腸癌初步篩查方法,透過檢測糞便中是否含有微量血液,揪出腸道出血或瘜肉風險。適合40歲以上人士定期檢查,簡單方便,無需禁食。若結果呈陽性,建議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。
- 體檢項目:62項
- 大便檢查 - 大便隱血、寄生蟲、蟲卵及顏色
- 靜態心電圖、血液檢查
- 肝腎功能、類風濕關節炎因子
- 臨床腹部檢查、醫生講解報告
HK$3,920
乳癌篩查|乳房X光造影(Mammogram)
乳房X光造影是女性乳癌篩查的主要工具,能偵測早期腫塊或鈣化點,即使未出現症狀也能發現癌前病變。建議40歲以上女性每1–2年接受一次檢查,尤其有家族病史者更需定期監察。
- 體檢項目:38項
- 2選1檢查 - 3D乳房X光造影(適合40歲以上女性) 或 盤腔超聲波
- 2選1癌症指標 - 乳癌 或 卵巢癌
- 柏氏子宮頸細胞檢查、血液及泌尿情況
- 全科醫生會診(兩次) - 首次檢查及複診
HK$3,000
前列腺癌影像檢查|前列腺超聲波
前列腺超聲波能清晰顯示前列腺大小與結構,偵測前列腺增生或腫瘤。常見檢查方式包括經腹部或經直腸掃描,適合40歲以上男士定期檢查。配合PSA測試可提升診斷準確度。
- 體檢項目:39項
- 2選1超聲波掃描
前列腺超聲波檢查(經腹部) 或 肝臟、膽囊、膽道超聲波 - 前列腺癌風險評估
尿流速測試、國際前列腺症狀評分、剩尿測試 - 胸部X光、癌症指標(腸癌及前列腺癌)
- 肝腎功能、痛風、營養師諮詢等
- 醫生講解報告
HK$6,250
前列腺癌血液指標|PSA血液測試
PSA(前列腺特異抗原)是男士前列腺癌的重要血液指標。數值升高可能代表前列腺癌、增生或炎症。建議40歲以上男士定期檢查,尤其有家族病史者。若指數異常,需進一步影像或抽針檢查。
- 體檢項目:77項
- 2選1超聲波檢查 - 上腹部超聲波 或 前列腺及膀胱超聲波
- 4選3癌症指標測試 - 前列腺抗原/胰臟癌/肝癌/腸癌
- 乙型肝炎檢查、大便及泌尿情況
- 梅毒血清試驗、靜態心電圖
- 醫護人員講解報告
HK$4,180
- HK$100 百佳電子禮券
- HK$100 AEON禮券(百佳/豐澤/AEON)
- HK$120旅遊禮券
腹部器官癌症篩查|腹部超聲波
腹部超聲波可檢查肝臟、膽囊、胰臟、腎臟等器官,偵測腫瘤、囊腫或結石等異常。無輻射、無痛,適合中年人士定期檢查,尤其針對肝癌、腎癌等高發癌症有早期偵測作用。
- 體檢項目:45項
- 超聲波檢查 - 肝臟、胰臟、腎臟、脾臟、膽管、膽囊、主動脈
- 靜態心電圖、肝腎功能
- 三高檢查、泌尿情況
- 中心註冊醫生解釋檢查結果
HK$2,730
- HK$100 百佳電子禮券
- HK$100 AEON禮券(百佳/豐澤/AEON)
- HK$120旅遊禮券
肝癌血液指標|AFP血液測試
AFP(甲胎蛋白)是肝癌常見的腫瘤標記,AFP升高可能與肝癌、肝炎或肝硬化有關。建議有乙型肝炎或肝病史人士定期檢查,配合腹部超聲波可提升偵測準確度。
肺癌高效篩查|低劑量電腦掃描(LDCT)
LDCT是目前偵測肺癌最有效的影像檢查之一,能在無症狀時發現微小腫瘤,輻射劑量低,安全性高。建議40歲以上吸煙者或有肺癌家族史者定期接受此檢查。
相關閱讀 |
延伸閱讀 |
癌症初期症狀警示清單|40歲後不可忽視的身體訊號
癌症在早期往往症狀輕微或不明顯,但若能及早察覺身體異常,便有機會在第一時間接受治療,提升存活率。以下是五種常見癌症的初期症狀,40歲後的你不可忽視:
癌症類型 | 初期症狀警示 |
大腸癌 | 排便習慣改變(如腹瀉或便秘)、便中帶血、腹部脹痛或不適 |
乳癌 | 乳房腫塊、乳頭分泌物、皮膚凹陷或變色 |
前列腺癌 | 排尿困難、夜尿頻繁、骨盆或下背部疼痛 |
肝癌 | 食慾不振、右上腹痛及黃疸(皮膚或眼白變黃)等 |
肺癌 | 持續咳嗽、咳血、胸痛、體重急劇下降 |
若出現上述症狀,應儘快諮詢醫生,進行相關檢查。早期發現,治療成效更高。
日常預防建議 40歲後如何降低癌症風險?
除了定期檢查,良好的生活習慣亦是預防癌症的重要一環。以下是專家建議的日常預防方法,助你在40歲後守護健康:
- 多攝取蔬果、全穀類與高纖食物
- 減少紅肉、加工肉品與高脂食物攝取
- 控制糖分與酒精攝取量
- 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(如競步、游泳)
- 保持規律作息,避免熬夜
- 減少夜間光照干擾(手機、平板)
- 練習冥想、深呼吸或瑜伽
- 保持社交與情緒支持
- 適時尋求心理諮詢
- 每年進行一次全面身體檢查
- 若有家族病史,應提早進行癌症篩查
- 留意身體異常變化,及早求診
癌症篩查Q&A